主页 > 文化 > 文化新闻

西藏藏北草原上的格萨尔传承

2023年08月14日 15:03:14 作者: 佚名 来源: 中国新闻网
字体:
分享到:

  中新网那曲8月14日电 (记者 赵朗)随着说唱声响起,观众被吸引,陆续从四面八方慢慢聚向舞台。台上,15位格萨尔说唱艺人从服饰到念唱再到表演,努力向观众诠释着他们在《格萨尔王传》中的人物角色。

图为格萨尔说唱艺人集体表演。赵朗 摄

  格萨尔文化生于草原,已深刻在西藏牧人的基因里。连日来,藏北那曲迎来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2023恰青赛马节暨第二届“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”活动,格萨尔说唱表演历来是赛马节的必备节目。

  2009年,《格萨尔王传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与《荷马史诗》《吉尔伽美什史诗》并称全球三大史诗。它以人为载体活态传承,又因“神授”等传承方式,被披上了神秘面纱。

图为巴旦登台表演。 赵朗 摄

  巴旦是这次演出中最年长的说唱艺人,52岁的他出生自班戈县典型的牧人家庭。他回忆,13岁的一天早上,放牧时眼前便出现了骑马打仗的幻境,骑白马的一方打胜了骑黑马的一方,他被骑白马的人带走,让他选择跟他们走还是选择类似经书的东西。

  巴旦选择了后者,自那时起时不时说唱一些格萨尔故事段子,15岁以后说唱的内容便更多了。他说,小时候对格萨尔王的故事知之甚少,仅有的了解是听家人说太爷爷也会说唱。

  1996年,巴旦进入到那曲市群艺馆工作,2018年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被官方认定后,常到学校、敬老院等地方演出,也会在重要的节日表演。他说:“之前去其他地区表演,观众们虽然听不懂,但好奇格萨尔的表演形式,也非常喜欢。”

  格萨尔文化依存于游牧环境,是否会随环境变化而消失?这位老艺人认为,这是不可避免的顾虑。不过从当下传播而言,他又认为,过去,格萨尔说唱内容没有文字、影音记载记录,所以局限了传播。现在,《格萨尔王传》被整理成文字出版,甚至翻译成汉语等其他语言,甚至有影像记录,这种传播让格萨尔不再是仅属于草原上的文化。

图为嘎桑顿珠登台表演。赵朗 摄

  与巴旦一样,来自那曲市色尼区的嘎桑顿珠也是13岁突然开口说唱格萨尔。2014年,他成为那曲市级非遗传承人。这位牧人家里仍保存着传统作业方式,喂养了50多头牦牛,虫草采挖也是家里重要收入之一。除了例行演出,也会去茶馆里说唱表演格萨尔。

  被官方认定后,他深觉,国家对格萨尔文化的保护力度,文化受重视了,他们这些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自然提升了。

图为群众观看表演。赵朗 摄

图为群众观看表演。赵朗 摄

  那曲市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次仁卓嘎说,那曲是西藏格萨尔说唱艺人最多的地区之一。2021年,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那曲市授予《岭·格萨(斯)尔艺人之乡》牌匾,那曲格萨尔艺人协会也成立。据不完全统计,那曲市格萨尔说唱艺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、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3人、市级非遗传承人52人,未被认定等级的约100人。

  她说,日常工作中,那曲市文旅局也会组织艺人培训,普及非遗法律法规、提升保护意识等。另外,格萨尔文化保护工作逐渐规范化,为艺人建立了档案,并对艺人说唱内容进行了数字化采集,尤其国家级、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均已采集完。(完)


责任编辑: 陈耘

281 0 0
文章评论:

最热评论


神州快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:

1.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神州快讯网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神州快讯网。如转载,须注明“来源:神州快讯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. 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神州快讯网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3.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神州快讯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,应及时向神州快讯网书面反馈,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,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,会采取相应措施。

4. 神州快讯网对于任何包含、经由链接、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、信息或广告,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。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。

5.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,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,神州快讯网不负责任。

6.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。

7. 联系邮箱:szkx002@163.com  电话:010—53385969

 


阅读上一篇: 著名作家曹文轩全国书博会上分享“我的文学和我的故事” 阅读下一篇: 旅行集章 从“打卡”到催生城市美学文化盛景   
相关新闻